落梁与就位作为单梁式架桥机架梁作业的收尾环节,是将梁体***传递至墩台支座并形成稳定支撑的关键工序,其核心通过 “***下放 - 姿态校准 - 稳固锚固” 的递进式操作,实现梁体与支座、墩台的三维适配。该工艺已形成适配不同梁型与工况的标准化体系,在高铁、公路等工程中积累了丰富实践经验。

前期准备环节聚焦基础条件校验,为***落梁奠定基础。支座安装精度直接决定就位质量,需在存梁台座提前完成梁体底部支座连接,按线路纵坡复核固定支座与活动支座位置,确保单向活动支座的活动方向符合设计要求,支座上下座板中心纵横向错动量控制在 3 毫米以内。墩台端需清理支承垫石表面杂物,用水平仪检测平整度,高差超过 2 毫米时需用环氧砂浆找平,并标注十字中心线作为对位基准。架桥机设备检查同样关键,JQ900A 型架桥机落梁前需调试起重小车制动系统,确保卷扬机启停平稳,同时通过倾角传感器校准吊具水平度,误差控制在 2‰以内。
常规工况下落梁与就位遵循 “分级下放 - 精细对位 - 稳妥落位” 的流程规范。梁体经空中微调至支座正上方后,以 0.2-0.5 米 / 分钟的低速缓慢下放,当梁体底面距支座顶面 20 厘米时暂停,进行最终对位校准。横向对位通过架桥机横移油缸调整,使梁体中心线与墩台十字线偏差不超过 3 毫米;高程控制依赖卷扬机微量放绳,配合垫石顶面预先标注的高程线,确保梁体设计标高***。落位时需同步观察四角支座受力状态,采用塞尺检查支座底面与垫石贴合度,杜绝 “三条腿” 现象,同一端支点相对高差控制在 2 毫米以内。架梁顺序通常遵循 “先边后内” 原则,边梁就位后立即用钢管支撑或拉杆临时固定,相邻梁体落位后及时焊接横隔板,增强整体稳定性。
特殊工况下需通过工艺调整突破环境限制。曲线梁就位时,DJ1000 型架桥机通过吊具旋转机构实现 ±3° 水平转角补偿,配合主梁横移微调,使梁体轴线与曲线半径保持一致,如西兴改扩建项目中,40 米架桥机在村落受限路段架设简支梁时,通过***转角调整避开周边建筑障碍。大纵坡施工(如 25‰坡度)需增设防滑措施,落梁时在梁体低端支座旁预置楔形垫块,同步用手拉葫芦临时牵引固定,防止梁体沿坡滑动。受限空间场景中,咸户路中桥因紧邻蔬菜大棚导致吊车无法站位,40 米架桥机通过缩短落梁下放距离、优化吊具角度,实现梁体在狭小空间内***就位。
就位后的校验与锚固是保障结构安全的关键。需立即核查梁体中心线与设计位置偏差、支座十字线对齐度及伸缩缝宽度,不符合要求时需重新起吊调整。临时锚固采用精轧螺纹钢配合锚固架,将梁体与墩台临时连接,抵御施工期间的风力或振动影响。***固定则通过支座锚栓孔重力注浆实现,待注浆体强度达到设计值的 80% 后,拆除临时支撑,完成整个就位流程。
安全管控贯穿工艺全程:风速超过 5 级时严禁落梁作业,落梁过程中设专人监测支腿受力与梁体稳定性;架桥机与运梁车形成作业警戒区,禁止非作业人员进入。实际应用中,高铁标准化箱梁优先采用 “激光定位 + 同步落梁” 工艺,异形梁侧重 “可调吊具 + 分级校准” 模式,受限空间则依赖 “设备改造 + 流程优化” 方案,通过工艺适配实现各类场景下的安全***就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