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孔工艺是单梁式架桥机完成一跨梁体架设后,向待架跨前移的核心工序,直接关系到施工安全与架梁效率。其核心逻辑是通过支腿支撑转换与走行机构协同,实现整机平稳移位与***定位,目前已形成适配不同工况的两类主流工艺,在铁路、公路工程中形成成熟应用体系。

步履式过孔凭借重载稳定的优势,成为高铁等标准化施工的***方案。该工艺以支腿交替支撑为核心,通过 “顶升 - 移位 - 落位” 的循环动作实现整机前移,JQSD1000 型架桥机在雄商高铁施工中便采用这种方式。过孔前需完成三重准备:轨道铺设偏差控制在横向间距 ±5mm、与桥梁中心线 ±1cm 内,前支腿提离墩台垫石面 15cm 以上,后支腿油缸完全伸出并加固支垫。启动后,先通过辅助支腿与后支腿顶升主梁,使前支腿悬空并前移至前方墩台,调整高度至底面高于台帽 200mm 后继续推进,到位后前支腿落位并穿入承重销轴锁死,同时后支腿通过顶升油缸加垫硬杂木完成承重转换。整个过程由联动控制系统保障同步运行,速度控制在 0-3m/min,接近定位点时切换至点动模式,最终实现前支腿纵向偏差 ±5cm、横向 ±1cm 的***定位。
下导梁辅助过孔则专为大跨度、复杂地形设计,通过增设下导梁分散荷载、拓展作业空间。DF900D 型架桥机的过孔流程极具代表性:首先解除下导梁前后支撑,由前吊梁行车吊起导梁后端,辅助支腿吊轮承托前端,保持导梁水平或后端略低 10cm 以防前窜。推送至预定位置后,前支腿依托导梁轨道前移,待整机重心平稳过渡后,导梁天车继续拖动导梁至待架跨,支垫调平后确保纵向中心线与桥梁中心线偏差<2cm。港珠澳大桥建设中,120 吨架桥机通过这种工艺,借助下导梁的大跨度覆盖性,在 80 米钢混组合梁架设中实现安全过孔,导梁支点区域的加密支垫有效应对了集中荷载。
特殊工况下的过孔需通过细节优化突破环境限制。小曲线施工时,前支腿需按斜交角度调整位置,配合扇形轨道实现渐进式移位,每次横移不超过 50cm 并停顿校验稳定性。隧道口作业中,550t 架桥机通过折叠前支腿下部节段缩减尺寸,驮运过隧后快速展开,依托辅助支腿与前支腿的协同动作,在距离隧道口 3 米处完成定位,整个过程控制在 30 分钟内。涉既有线 “天窗” 施工场景中,架桥机需在限定时间内完成过孔,雄商高铁施工中便通过加装支腿感应器实现数据化监控,15 分钟内即可完成支腿调平与锁定,较批复时间提前 15 分钟完成作业。
安全管控贯穿过孔全流程:风力超过 5 级必须停工,支腿未锚固或轨道垫实不足时严禁启动;所有走行机构配备双重保护,支腿锁定采用液压锁紧与机械插销结合,后支腿到位后需用精轧螺纹钢锚固并加设 10t 以上链条葫芦斜拉防护。实际应用中,高铁标准化施工优先步履式,大跨度工程侧重下导梁辅助,特殊场景则通过支腿改造与智能监控实现安全适配,这一工艺选择逻辑已成为行业共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