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梁车与单梁式架桥机的协同作业是衔接梁体运输与架设的核心纽带,通过 “运输 - 对位 - 移交 - 复位” 的闭环配合,实现预制梁体从制梁场到墩台的***传递,其协同精度直接决定架梁效率与安全。目前已形成以工况适配为导向的标准化流程体系,在高铁、公路等工程中形成成熟应用模式。

前期准备阶段的协同聚焦基础条件校验,为后续作业筑牢安全根基。制梁场完成箱梁验收后,运梁车需按 “四点支撑” 原则完成装载,确保梁体重心与运梁车承载中心偏差不超过 5cm,如珠肇高铁使用的千吨级模块式运梁车,通过液压支腿微调实现箱梁水平度误差控制在 2‰以内。同时架桥机需完成桥头站位与支腿锚固,JQSD1000 型架桥机通过加装的支腿感应器采集受力数据,确保前后支腿受力均匀后方可发出喂梁指令。双方需提前核对梁体型号、吊点位置等信息,运梁车检查制动系统风压是否达到 0.6MPa 以上,架桥机则调试起重小车对位精度,形成协同作业的前置条件。
对位喂梁是协同作业的核心环节,需实现设备动作与路径的***匹配。常规直线段作业中,运梁车沿已架梁体轨道行驶,接近架桥机后端时执行 “一度二度停车” 制度:***停车距离架桥机 10 米处校验轨道平整度,二次停车距离 2 米处调整行进姿态,最终以 0.5m/min 的速度完成对位,确保箱梁中心线与架桥机主梁中心线偏差≤±5mm。雄商高铁施工中,YLFS1000 分体式运梁车驮载 40 米箱梁接近架桥机时,运梁车班长需步行引导调整方向,通过对讲机同步指令,使箱梁吊孔与架桥机吊具***对齐。喂梁过程中,架桥机后支腿通过分载梁将载荷传递至梁体腹板,运梁车则缓慢前移,配合起重小车同步动作,将箱梁平稳送入架桥机作业范围。
载荷移交与退车复位阶段的协同侧重安全与效率平衡。当起重小车吊具插入箱梁吊孔并完成双重锁定后,运梁车缓慢卸载液压支腿,使梁体重量逐步转移至架桥机均衡滑轮组,荷重传感器实时监测各吊点受力,偏差超过 3% 时立即暂停移交。移交完成后,运梁车需按 “先退后半退前” 的顺序缓慢撤离,避免与架桥机发生碰撞,同时清理轨道杂物为下次作业做准备。涉既有线 “天窗” 施工等特殊场景中,协同效率更为关键:雄商高铁跨既有线作业时,运梁车驮载架桥机在 120 分钟 “天窗” 内完成对位、移交、退车全流程,比计划提前 15 分钟,其核心在于通过辅助决策系统实现双方动作的自动化联动。
不同工况下的协同模式呈现明确适配性:高铁标准化施工依赖 “数据监控 + 分步对位” 模式,如珠肇高铁通过智能安全管理系统实现运架设备的毫米级定位;小曲线段作业中,运梁车需配合架桥机横移调整轨迹,通过扇形轨道与支腿协同补偿偏差;涉隧道场景则需运梁车配合架桥机折叠机构,在隧道口 3 米处完成喂梁衔接。无论何种工况,双方均需遵循 “指令同步、动作互锁、数据互通” 的原则,通过对讲机与监控屏幕形成双重协同管控,确保每一步操作都在安全可控范围内,这一实践逻辑已成为行业通用规范。